第四十八章人间十二道
“人间十二道”并非一个具有明确统一含义的固定概念,根据不同的语境和领域,可能有不同的指代。以下是几种相关的解释:
一是国学十二道:这是将中国古代先哲的思想精华进行归纳总结的一种说法,包括孔子的为人之道、老子的处世(事)之道、庄子的养性之道、孟子的君臣之道、荀子的学习之道、孙子的韬略之道、管子的管理之道、韩非子的统驭之道、鬼谷子的权谋之道、《大学》的修身之道、《易经》的天人之道、禅宗的死生之道。
二是十二道分:在佛教相关概念中,十二道分包括正见、正思惟、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邪见、邪思惟、邪精进、邪定。其中前八个导向善趣与涅槃,后四者则导向恶趣。
三是黄昏的十二道:这是一篇关于老人处世之道的文章,内容包括言道、行道、禁道、食道、法道、礼道、乐道、节道、心道、忍道、学道、禀道。如“言道”强调老人应少言、声音要低;“禁道”则是要老人禁贪欲等。
人间十二道,人之为人,悬于天地之间,既非纯粹的精神,亦非完全的物欲,而是被抛入一个充满张力的世界。我们总在有限中渴求无限,于束缚里向往自由,在必然的枷锁下梦想偶然的飞跃。这十二道,非外在规范,实乃生命自身展开的根本境遇与内在矛盾,是人类存在无法回避的永恒命题。
一道有限与无限。人受限于时空,却怀揣超越的梦想。这鸿沟造就了永恒的追求,也埋下了痛苦的根源。认识到边界是智慧的起点,在有限中创造无限的意义,方为人之尊严。
二道自由与束缚。自由非放任,而在认清必然后的自觉选择。外部规则与内在欲望皆成枷锁,真正的自由生于对这双重束缚的洞察与驾驭之中,于限制中舞出自由的姿态。
三道理性与激情。理性筑就文明的基座,激情点燃生命的火焰。偏废其一,则或成冰冷的机器,或为失控的野火。伟大的人格在于使理性成为激情的向导,激情成为理性的动力。
四道个体与整体。个体渴望独特存在,整体要求协调统一。这张力催生了孤独与归属的双重渴望。健康的文明既允个体绽放,又使整体成为个体发展的前提,而非敌人。
五道传统与创新。传统是历史的积淀,为存在提供连续性;创新是未来的召唤,为发展开辟可能性。真正的进步不在全盘否定或固守,而在对话中寻找薪火相传的智慧。
六道理想与现实。理想照亮前路,现实锚定脚步。纯粹理想主义易碎,彻底现实主义庸俗。生活的艺术在于以理想提升现实,又不让现实完全吞噬理想的星光。
七道苦难与超越。苦难是生存的底色,无人能免。而人之高贵,不在避开苦难,而在如何面对苦难。通过创造、爱和理解,人可赋予苦难意义,实现精神的超越。
八道虚无与创造。宇宙本无预设意义,这虚无曾令人战栗。但正是这空白,给了人类书写意义的自由。每个真诚的行动,每次美的创造,都是对虚无的抵抗,对意义的筑造。
九道时间与永恒。人困于时间之流,渴望触摸永恒。实则永恒不在时间长度的无限,而在瞬间质量的充盈。当你全然沉浸于当下,深刻体验生活时,便是触摸到了永恒。
十道自我与他者。自我通过他者得以确认,又常与他者发生冲突。健全的自我既保持独立性,又向他者开放,在“我”与“你”的相遇中,走出孤独,丰富彼此。
十一道真理与阐释。绝对真理或许永不可及,但这不导向相对主义的虚无。各种阐释在对话竞争中接近真理,而追求真理的过程本身,就具有崇高的价值。
十二道生死与存在。死亡为生命划下界限,却由此赋予生命以紧迫感和珍贵性。直面死,才能更好地生。理解死亡不是否定生命,而是肯定生命,激励人活出密度而非仅仅长度。
人间十二道,道道相通,环环相扣,构成了存在的复杂经纬。它们不是等待解答的谜题,而是需要承载的张力;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亦此亦彼的平衡。生命的意义不在解开这些矛盾,而在以怎样的姿态活在这些矛盾之中。
最终,人的伟大不在于达到某个完美的终点,而在于在认识这些根本境遇后,依然怀着勇气与智慧,在局限中创造,在矛盾中前行,在不确定性中坚持善的意向,在无意义的世界中亲手创造意义。这永不停息的追求过程本身,便是对人之所以为人的最深刻诠释,也是悬于天地之间的那个秋千所能荡起的、最高弧线——它从不曾抵达绝对的天空,却也从未放弃过向上的摆动。正如歌德所言:“人总是追求绝对,却又永远无法达到绝对;但正是这永恒的追求,构成了人的价值与尊严。”在这永恒的钟摆运动中,人类以其有限之身,参与并映照着宇宙的无限。
道,是中华民族为认识自然为己所用的一个名词,意思是万事万物的运行轨道或轨迹,也可说是事物变化运动发展的情况。天道是规律,人道是人性,天道和人道有机结合就是得道,也是天机,一个人若能把握人性,遵循规律,寻好着力点,找准突破口,那将无所不能。道家有句话:欲求仙道,先修人道。人道是做人的道理,其核心是把人做好即做好自己关爱他人造福天下。所以,要想做人做事做官成功,就必须悟道懂道。下面我们着重介绍人们通常认为的人间十二道。
三、庄子的养性之道
什么是庄子的养性之道?庄子的“养性之道”是其哲学思想中关于个人修养与精神自由的精髓,强调顺应自然、超越世俗、回归本真,以达到心灵与宇宙的和谐统一。以下是其内容的具体体现:一是核心原则:顺应自然(“道法自然”)。庄子认为万物皆遵循“道”的运行规律,人的本性亦源于自然。养性之首要是摒弃人为造作,如《应帝王》中“凿七窍而浑沌死”的寓言所示:强行改造自然本性,反而会导致毁灭。实践方式:不刻意追求功利、不强迫自己符合世俗标准,如树木“以不材得终其天年”(《山木》),人应依自身特质而活。二是心性修养:虚静与坐忘。1,“心斋”与“虚静”。《人间世》提出“唯道集虚,虚者心斋也”,主张通过摒除杂念、使心境空明,如同镜子般映照万物而不留痕迹(“至人之用心若镜”)。现代启示:通过冥想、放下执念,达到精神的内在平静。2,“坐忘”与“丧我”。《大宗师》中颜回“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即忘却形骸与知识束缚,破除“自我”局限,与天地精神相通。其实质是:超越功利认知与身体欲望,实现绝对自由。三是超越世俗:齐物与逍遥。1,齐物论。否定是非、善恶、生死等二元对立,主张“万物一体”。养性需破除偏执,以平等心看待一切,如“方生方死,方死方生”(《齐物论》)。其意义是:减少因比较、分别心带来的痛苦,获得心灵释然。2,逍遥游。真正的自由是“无待”——不依赖外物(如,名利、权势),如鲲鹏展翅九万里,却需“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实践是:在现实生活中保持精神独立,不为外物所役。四是生命观:安时处顺,哀乐不入。庄子视生死为自然循环(“生死如昼夜”),主张坦然接受命运变迁。《养生主》中老聃死,秦失“三号而出”,反对过度哀伤;《德充符》强调“有人之形,无人之情”,即不为情绪所困。其本质是:以超然态度面对际遇,保全心性不受扰动。五是现代意义:对抗异化的智慧。庄子的养性之道针对的是人为“异化”——被社会规则、欲望扭曲本性。其主张的返璞归真与精神自由,为当代人提供了解脱焦虑、内卷的哲学路径:例如:减少对物质攀附的执着,追求内在丰盈;在压力中通过“心斋”调整心态,实现情绪韧性。
庄子的养性之道,核心是“顺乎自然,复归本真”,其本质是通过摆脱外在束缚与内心执念,实现精神的绝对自由与生命的自然和谐。下面我们来分别谈谈其核心内涵与本质及其价值意义。首先是核心内涵。1,顺应天性(循道):主张人应遵循自然规律(“道”)和自身的本性,不强行违背自然与自我,如同“庖丁解牛”般顺应事物的内在肌理,实现“以无厚入有间”的自在。2,虚静守心(心斋坐忘):通过“心斋”(摒除杂念,使心灵虚空)和“坐忘”(忘却形体与欲望,与“道”合一),清除外在名利、是非对内心的干扰,保持心灵的空明与宁静。3,超脱物累(无待):摆脱对功名利禄、他人评价、甚至生死等外在事物的依赖(“无待”),不被世俗标准束缚,做到“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4,安之若命(知命):正视并接纳生命中的自然境遇(如生死、祸福),不怨天尤人,以平和心态对待一切变化,认为“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德之至也”。其次是本质。庄子养性之道的本质,是对个体精神自由的追求。它不追求外在的功业或道德规范的束缚,而是通过向内调整心态、回归生命本真,让人摆脱“心为形役”的困境,最终达到“逍遥游”的精神境界——一种不受任何内外限制、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绝对自由。最后我们来谈谈其对现代修身养性的价值意义。庄子的养性之道为现代人应对焦虑、浮躁的生活状态提供了重要启示,核心价值在于帮助个体在复杂社会中实现内心的平衡与自洽。1,缓解精神内耗:面对职场竞争、社交压力等,“虚静守心”的理念能引导人减少对名利、得失的过度执念,避免因“想太多”陷入内耗,学会与自己的欲望和解。2,接纳人生无常:“安之若命”的态度并非消极认命,而是教人以平和心态看待挫折与变化(如失业、离别等),减少对不可控事物的焦虑,更专注于能把握的当下。3,回归自我本真:在“内卷”“攀比”的社会氛围中,“顺乎天性”的主张提醒人关注自己的真实需求与本性,不被外界标准(如“必须成功”“必须优秀”)绑架,找到属于自己的生活节奏。4,实现身心和谐:庄子强调“形劳而不休则弊,精用而不已则竭”,主张劳逸结合、顺应身体的自然规律,这与现代“健康生活”理念相通,能帮助人平衡工作与休息,避免过度透支身心。简言之,庄子的养性之道不提供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论”,却能为现代人提供一种“心灵调节剂”,让人在快节奏的生活中守住内心的宁静,实现精神层面的“逍遥”。
庄子的养性三重境界。一是破执:剔除功利心与成见,回归自然本性;二是融通:齐同万物,与宇宙共生共感;三是翱翔:超越形骸与认知局限,达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天下》)的逍遥。这种养性非消极避世,而是以更通达的智慧活在世间,如“庖丁解牛”般游刃于人间规则而不伤其性,最终实现生命的高效与自由。
总之,庄子的养性之道,核心是“顺应自然本性,摒弃外在束缚,以达到精神自由与身心和谐”,其本质是通过精神修养摆脱世俗困扰,实现生命的本真与自在。具体的我们可从三个核心维度来理解:1,顺应自然(循天之理):主张遵循生命与自然的客观规律,不强行违背自身本性和事物发展节奏。如同四季更替、草木生长,人应接受自身的生理与精神特质,不刻意追求不属于自己的欲望(如过度的名利、虚荣),做到“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2,虚静守心(心斋坐忘):通过精神上的“净化”去除杂念。“心斋”指摒除感官杂念,让内心保持空明宁静;“坐忘”指忘却外在的身份、得失、荣辱,达到与自然合一的状态。这并非消极避世,而是通过清空内心的焦虑与执念,让精神获得自由。3,超脱得失(安之若命):以豁达心态看待人生的顺逆与祸福,认为世间的得失、苦乐本质上是自然变化的一部分,无需过度执着。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即承认无法改变的现实,以平和心态接纳,从而避免因外在境遇波动而损害身心。
虚己以游世:《庄子》养性之道的天人之思。在战国纷争、百家争鸣的时代,庄子以超凡的哲思开辟了一条与众不同的养性之路。他的养性之道并非简单的养生之术,而是一套贯通天人、彻悟生死的生命哲学体系。庄子的养性之道根植于“道”的宇宙观,以“自然无为”为核心,通过“心斋”“坐忘”等修养方法,最终达到“逍遥游”的理想境界。这一思想不仅深刻影响了中国传统文化,对现代人应对生活压力、寻求精神自由同样具有重要启示。
庄子养性之道的理论基础建立在其独特的宇宙观和人性观之上。“道”是庄子哲学的终极范畴,它“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是宇宙万物的本源和依据。人作为宇宙的一部分,其本性源于道性,本真状态是纯朴自然的。然而文明发展带来种种规范约束,使人“失其常然”,陷入“与接为构,日与心斗”的异化状态。庄子深刻指出:“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这种为本末倒置的生命状态,正是需要修养救治的根本原因。
“自然无为”是庄子养性之道的核心原则。“自然”即自然而然,保持本真;“无为”并非消极不为,而是不妄为、不强为,消除一切违反自然的人为造作。庄子用“浑沌之死”的寓言警告世人:违反自然本性的人为改造,终将导致生命本质的毁灭。他提倡“常因自然而不益生”,即顺应自然规律而不妄自增益。这种无为之道体现在养生上,就是“达生之情者,不务生之所无以为”,明达生命实情的人不追求生命所不必要的东西。
在具体修养方法上,庄子提出了“心斋”“坐忘”等实践路径。“心斋”即心灵的斋戒,要求“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通过排除感官和心智的局限,达到与道合一的虚静状态。“坐忘”则是“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通”,忘却形骸与智巧,与大道融通为一。这些方法都旨在破除自我中心,达到“吾丧我”的境界,从而回归与道合一的本真状态。
庄子养性之道的终极境界是“逍遥游”——一种绝对自由的精神状态。逍遥游不是物理空间的移动,而是心灵超越一切限制的自由翱翔。“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这种无所依待的绝对自由,建立在对生命本质的深刻觉悟之上。庄子通过“庖丁解牛”等寓言表明,当人顺应自然之道时,生命活动就能“依乎天理”“因其固然”,达到“以神遇而不以目视”的艺术化境界。
庄子的养性之道对现代人具有重要启示价值。在物质丰富但精神焦虑的当代社会,庄子思想为我们提供了缓解异化、回归本真的智慧。它教导我们超越功利主义桎梏,减少对外物的执着,培养内心的宁静与自由。心理学研究已证实,正念冥想等与现代庄学精神相通的实践,能有效减轻压力、促进心理健康。庄子的生态智慧也有助于我们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建立更加可持续的生活方式。
庄子的养性之道是一座穿越时空的精神桥梁,连接着古代智慧与现代生活。它告诉我们:养性不仅是身体的养护,更是心灵的解放;不仅是个人修养,更是与宇宙和谐共处的艺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时代,庄子的声音仿佛一股清泉:“不以心捐道,不以人助天。”当我们学会虚己以游世,顺应自然之道,或许真能如庄子所言,“得鱼而忘荃,得兔而忘蹄”,最终抵达那个生命本真的逍遥之境。
庄子的养性之道为: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自然之道养身,喜悦之身养神。道义准则敬畏,快乐欲望少垂。做人人品为先,做事明理为先。庄子顺应自然,追求绝对的自由。认为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所谓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做人,人品为先,才能为次;做事,明理为先,勤奋为次。人生要学会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庄子在《养生主》一文的开篇曾说道:“我们的生命是有限的,但知识是无限的,用我们有限的生命来追求无限的知识肯定会体乏神伤,知道是这样还要去做,肯定就会有危险”。
庄子养性之道的深刻内涵及本质特征是什么?它对我们修身养性有何价值意义?庄子养性之道是中国哲学中关于精神修炼与生命实践的深邃智慧,其内涵远超一般的“养生技巧”,直指生命本质与宇宙规律。以下从深刻内涵、本质特征及现代价值三方面解析:首先是深刻内涵:三层维度的精神升华。1,“顺应自然”的宇宙观。庄子认为万物皆源于“道”,养性的根本是回归自然本性(“返其真”),而非被社会规则异化。如《秋水》言:“牛马四足,是谓天;落马首,穿牛鼻,是谓人”,批判人为扭曲天性。2,“心斋坐忘”的修养论。(1)心斋:摒弃感官与心智的干扰(“徇耳目内通而外于心知”),达到虚空澄明之境。(2)坐忘:忘形骸、忘知识、忘是非(“堕肢体,黜聪明”),破除“我执”而与道合一。这是一种彻底的精神减法,剥离一切外在依附后显现本真。3,“逍遥无待”的自由境。超越功利、名誉、生死等外在束缚(“无所待”),如《逍遥游》中“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实现绝对的精神自主。其次是本质特征:四大哲学支柱。1,自然性(非人为性)。反对以世俗标准“养形”,主张“常因自然而不益生也”(《德充符》),即不刻意追求长寿或强健,而是顺应生命本然节奏。2,虚己性(破除自我中心)。“吾丧我”(《齐物论》)是核心方法:消除主观成见与 ego,以“物化”视角融入万物(“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3,齐物性(超越二元对立)。消解善恶、贵贱、生死的分别心,以“道通为一”的平等观看待世界,从而摆脱比较带来的焦虑。4,游世性(在世超世)。庄子不主张避世,而是“不谴是非,以与世俗处”(《天下》)。如“庖丁解牛”般,在复杂社会中找到自然缝隙,游刃有余地保全精神自由。最后,我们来谈谈对现代人修身养性的价值意义。1,解构现代性焦虑。内卷、功利主义导致的精神耗竭,正是庄子所批判的“丧己于物”。养性之道提供去工具化的思路:人不是实现目标的机器,生命价值在于体验本身。2,提供情绪韧性智慧。(1)面对得失:以“安时处顺”接纳无常(如失业、挫折),减少心理对抗;(2)面对评价:以“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保持内在定力;(3)面对死亡:视生死为自然转化(“息我以死”),缓解存在性恐惧。3,重构生命意义系统。庄子将意义锚点从外部成就转向内在自由:例如:不再以财富地位定义成功,而是以“游心于淡”的精神丰盈程度衡量生命质量。4,实践方法论指导。(1)日常冥想:“心斋”可与正念冥想结合,训练剥离杂念的能力;(2)简化欲望:减少对物质、声名的执着(“鹪鹩巢林,不过一枝”);(3)艺术化生存:如“庖丁解牛”“佝偻承蜩”,将生活变为创造性的“游艺”。
总而言之,庄子养性之道的现代共鸣,庄子的智慧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以最深刻的方式积极入世:1,它教我们在竞争社会中保有精神主权,在焦虑时代修炼内在稳定性;2,其本质是通过哲学觉悟达成生命的高效与自由——以最小内在损耗实现最大生命体验。3,这种思想在当代心理学(如,接纳承诺疗法ACT)、压力管理等领域已得到隐性印证,成为东方哲学献给人类文明的一剂解药。
四、孟子的君臣之道
什么是孟子的君臣之道?孟子的“君臣之道”是其政治哲学的核心内容之一,它颠覆了传统绝对服从的君臣关系,强调相互责任和道德优先的原则,具有鲜明的民本主义色彩。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核心原则:相互性的伦理契约。孟子打破了“君权神授”的绝对权威论,提出君臣关系是建立在道义基础上的双向契约:“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这意味着君臣义务是对等的:君主的权威以其道德行为和对待臣下的方式为前提。若君主不履行责任,臣民有权反抗甚至推翻暴政。二是君主的责任:仁政与民本。君主的首要职责是实行“仁政”,以民意为执政合法性来源:1,“保民而王”:君主必须保障百姓生计(“制民之产”),使其“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2,“与民同乐”:君主需共享利益、共担忧患(“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3,“天命在民”:天意通过民意体现(“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失民心即失天命。
三是臣子的责任:谏诤与道义优先。臣子不是君主的奴仆,而是道义的维护者:
1,“格君心之非”:臣子须纠正君主的错误(“唯大人为能格君心之非”);2,“不从君之恶”:若君主违背仁义,臣子可拒绝合作(“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3,“民贵君轻”:在道义排序上,百姓利益高于君主(“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四是革命权的正当性:反抗暴政的合法性。孟子最激进的观点是肯定人民反抗暴政的权利:(1)诛杀夏桀、商纣等暴君并非“弑君”,而是铲除“独夫民贼”(“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2)政权合法性取决于是否行仁政,而非血统或权力继承。五是与孔子君臣观的差异。1,君臣关系:孔子强调“君君臣臣”的礼制秩序,而孟子强调双向责任与道德契约。2,反抗暴政:孔子较为隐晦(“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而孟子明确支持革命(“诛一夫”)。3,
民本色彩:孔子重视民本但更突出君主权威,而孟子直接提出“民贵君轻”。六是现代启示。1,权力监督:君主的权力需受道义和民意制约,契合现代“权力制衡”思想;2,政府责任:执政者必须以民众福祉为根本,否则失去合法性;
知识分子的使命:士人应成为道义的捍卫者,而非权力的附庸。
孟子的君臣之道核心是“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强调君臣关系是相互依存、对等互动的,而非单方面的绝对服从。其核心内涵可分为三个层面:
一是君主的责任(义务先行):君主需率先履行责任,要“仁政爱民”,将臣子视为辅佐治国的伙伴,尊重其人格与意见,不能随意轻慢或杀戮贤臣。这是君臣关系良性运转的前提。二是臣子的回应(对等互动):臣子的态度完全取决于君主的行为。1,若君主尊重、信任臣子(视如手足),臣子则会尽心辅佐、忠诚不二(视如腹心)。2,若君主轻视、利用臣子(视如犬马),臣子则仅尽基本职责(视如国人)。3,若君主残暴对待臣子(视如土芥),臣子则可不必效忠,甚至有理由推翻其统治(视如寇仇)。三是“民为贵”的底层逻辑:孟子的君臣之道并非为维护统治秩序,其根本出发点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君臣存在的共同目的是为了治理好国家、造福百姓。若君主背离此道,臣子便失去了效忠的道德基础,这也为“汤武革命”(推翻暴君)提供了理论依据。
总之,孟子的君臣之道本质是以民本为核心的伦理政治体系,它赋予政治关系以道德契约性质,强调责任而非绝对服从,并开创性地为反抗暴政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一思想不仅影响了传统中国的政治批判精神(如黄宗羲《明夷待访录》),至今仍对思考权力伦理、政府责任等问题具有启发意义。
仁义为纲:孟子的君臣之道及其现代启示。战国时期,礼崩乐坏,诸侯争霸,社会秩序面临深刻危机。在此背景下,孟子承继孔子思想,发展出一套以仁义为核心的君臣观,为动荡时代提供了重要的政治伦理资源。孟子的君臣之道不仅是对孔子“君君、臣臣”思想的深化,更是一场政治哲学的革命,将君臣关系从单向度的服从转变为基于道德责任的互动关系,主要体现在:一为民本主义:君臣关系的价值基石。孟子君臣之道的革命性首先体现在其民本主义立场上。"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论断颠覆了传统的君权至上观念。在孟子看来,君臣关系的存在价值不在于维护君主特权,而在于服务百姓福祉。这种民本思想构成了君臣关系的价值基石——君臣关系的合理性取决于其是否能够实现“保民而王”。孟子用“得民心者得天下”揭示了政治合法性的真正来源。他认为,尧舜禹禅让制体现的是“天与之,人与之”的双重合法性,而“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天意通过民意显现。因此,君主必须“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将百姓利益置于首位。臣子辅佐君主,也应当以民生为念,而非盲目效忠一人一姓。
二是相互性义务:君臣关系的核心特征。孟子打破了“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单向服从模式,构建了相互性的君臣伦理。他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一观点表明,君臣关系是一种基于对等尊重的契约关系,双方权利义务相互制约。对于君主,孟子要求其行"仁政",实现"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的理想社会。君主应当"贤贤易能",尊重贤臣,听取谏言。对于臣子,孟子区分了"贵戚之卿"与"异姓之卿"的不同责任:前者在君主有大过时可易置之,后者谏不行则去。这种区分既维护了政治稳定,又保障了道德原则的贯彻。三是革命权利:对暴政的合法反抗。孟子君臣观中最具革命性的是其对反抗暴政的正当性论证。面对“汤武革命,应乎天而顺乎人”的历史事实,孟子直言:“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这表明,当君主堕落为独夫民贼时,人民有权反抗甚至推翻其统治。孟子用“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比喻警示君主必须敬畏民心。他告诫齐宣王:“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时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时者也。”这种对暴政的批判和对革命权的肯定,使孟子的君臣观达到了传统政治思想的高峰,为后世限制君权、反抗暴政提供了理论武器。四是士人精神:臣道的实践路径。孟子为士人阶层确立了“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的行为准则。他强调士人应当保持人格独立:"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君臣关系中,臣子不应阿谀奉承,而要以道事君,不可则止。孟子推崇“大丈夫”精神——“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这种精神要求士人在政治实践中坚持原则,“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臣子应当成为道德规范的维护者,通过“格君心之非”引导君主走向仁政。五是现代启示:孟子君臣之道的当代价值在现代民主政治背景下,孟子的君臣之道仍具有重要启示意义。其民本思想可与现代民主理念对话,提醒政治权力必须服务于人民福祉;其相互性义务观有助于构建健康的领导与被领导关系;其对暴政的批判精神可滋养公民的权利意识;其士人精神则可激励知识分子保持批判立场和社会责任感。孟子的君臣之道最终指向的是一种基于道德而非权力的政治伦理。它告诉我们:无论是领导者还是被领导者,都应当以仁义为最高准则;政治关系的健康与否,取决于双方是否履行了对人民和道德的责任;在必要时,道德勇气甚至要求我们挑战不正当的权威。这些思想穿越两千余年,依然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值得当代人深思与借鉴。在构建现代政治伦理时,我们或许可以从中汲取营养,发展出一种既尊重权威又保障权利、既讲求效率又注重正义的政治文化,让古老智慧在新时代焕发生机。
孟子的君臣之道为:君强臣弱自然对,君讲礼仪臣懂规;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君有威。“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这句话出自《孟子》,大意是:君主看待臣下如同自己的手足,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自己的腹心;君主看待臣下如同犬马,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路人;君主看待臣下如同泥土草芥,臣下看待君主就会如同强盗仇敌。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其关系由强势君主导。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
孟子君臣之道的深刻内涵及本质特征是什么?它对我们今天建立正常的上下级关系有何价值意义?
一是孟子君臣之道的深刻内涵及本质特征。(一)深刻内涵:孟子的君臣之道并非简单的权力服从关系,而是一套以“道义”为核心、以“民本”为根基的互动准则,具体包含三层核心内涵:1,君主的核心责任:“为政以德,任人唯贤”。君主需以“仁政”为施政根本,不仅要尊重臣子的人格与价值,更要赋予其施展才能的空间,做到“尊贤使能,俊杰在位”。君主的职责是为国家和百姓谋福祉,而非将臣子视为私属工具。2,臣子的行为准则:“以道事君,不可则止”。臣子对君主的“忠”,并非盲目服从,而是“忠于道义”而非“忠于君主个人”。若君主背离仁政、违背道义,臣子应直言劝谏;若劝谏无效,可选择辞职离去,而非同流合污,即“君有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去”。3,君臣互动的逻辑:“双向对等,投桃报李”。君臣关系的亲疏、臣子的效忠程度,完全取决于君主的态度。君主待臣以礼、视若手足,臣子则尽心辅佐、视若腹心;君主轻臣如犬马、贱臣如土芥,臣子则无需尽忠,甚至可否定其统治的合法性。(二)本质特征。1,非单向服从,而是“双向对等”的契约性。区别于“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绝对权威,孟子的君臣之道本质上是一种基于“道义共识”的双向契约:君主履行“仁政”责任,臣子履行“辅政”义务,任何一方违约,关系即可解除。2,非为君主私利,而是“以民为本”的公共性。君臣关系的最终目的不是维护君主的统治地位,而是“保民、富民、教民”。君主与臣子都是“为民服务”的角色,若君主损害民众利益,臣子便失去了效忠的道德基础,这是其最核心的本质。3,非依赖权力压制,而是“以道为纲”的道德性。维系君臣关系的纽带不是权力威慑,而是“道义”。君主需以道德感召臣子,臣子需以道义约束自身,双方都需遵循“仁、义、礼、智”的准则,体现了对道德权威的尊崇。
二是对今天建立正常上下级关系的价值意义。孟子的君臣之道虽针对古代政治,但其核心逻辑对现代职场、团队中的上下级关系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可概括为三点:1,倡导“双向尊重”,破解“权威压制”困境。现代上下级关系中,管理者若能像孟子倡导的君主那样,尊重下属的人格、倾听下属的意见(“视臣如手足”),下属自然会增强归属感与责任心(“视君如腹心”)。这能避免因管理者独断专行导致的下属消极怠工,构建平等沟通的团队氛围。2,明确“责任对等”,避免“角色错位”。管理者的核心责任是为团队定方向、提供支持(对应君主“仁政”),而非对下属颐指气使;下属的“忠诚”是对工作目标、团队责任的负责(对应臣子“忠于道义”),而非对管理者个人的盲目顺从。这能厘清双方职责,避免“管理者只发号施令,下属只被动执行”的低效模式。3,坚守“目标导向”,回归“公共价值”本质。无论是古代君臣“为民谋利”,还是现代上下级“为团队目标努力”,核心都是围绕“公共价值”(团队绩效、集体利益)展开。这能让上下级跳出“个人恩怨”“权力斗争”的内耗,聚焦共同目标,提升团队凝聚力与执行力。
孟子的君臣之道是其民本思想的核心体现,其内涵远超简单的尊卑秩序,构建了一种基于道德契约的双向责任关系。这一思想对现代组织管理、领导力伦理和健康上下级关系的构建具有深刻的启示价值。
一是深刻内涵与本质特征。1,双向责任伦理(道德契约性)。(1)内涵:君臣关系不是单向服从,而是以“仁义”为纽带的双向契约。(2)经典表述:“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孟子·离娄下》)(3)本质特征:关系质量取决于上位者的行为,下级有权根据上级的态度调整回应方式。2,民本主义导向(权力合法性来源)。(1)内涵:君主权力的合法性源于对民众的福祉承担,而非血统或暴力。(2)经典表述:“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3)本质特征:上位者的权威必须以服务下级(或民众)利益为前提,否则失去正当性。3,谏诤正义与反抗权。(1)内涵:下位者不仅有义务服从,更有责任纠正上位者的错误。(2)经典表述:“君有大过则谏,反复之而不听,则易位。”(《孟子·万章下》)“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孟子·梁惠王下》)(3)本质特征:当上位者违背道义时,下位者的批评、抵制甚至推翻具有道德合法性。4,仁政与共享原则。(1)内涵:上位者需保障下位者的基本权益并共享成果。(2)经典表述:“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孟子·梁惠王下》)(3)本质特征:健康的上下级关系需建立在共情、共享与共担的基础上。
二是对现代上下级关系的价值意义。1,重构领导力伦理:服务型领导(Servant Leadership)。(1)应用:领导者需以“保民而王”的态度服务团队,而非单纯追逐业绩。(2)实践示例:企业管理者优先保障员工合理待遇(“制民之产”式福利),通过共享发展成果(股权激励、利润分红)增强凝聚力。2,双向责任:打破“职场PUA”的文化枷锁。(1)应用:反对单方面要求下级“忠诚奉献”,强调上级需尊重下级人格与权益。(2)实践示例:若企业长期压榨员工(“视臣如土芥”),则人才流失、消极抵制(“视君如寇仇”)成为合理反应。3,谏诤机制的现代化:建立开放反馈渠道。(1)应用:鼓励下级批评建议,并将其制度化(如匿名谏言系统、开放讨论会)。(2)实践示例:企业设置“反向上级评估”机制,允许员工对管理者的不公行为提出异议(“格君心之非”)。4,合法性源于下属认可:管理者的权威重建。(1)应用:领导权威不来自职位高低,而来自下属的信任与自愿追随。(2)实践示例:项目经理通过专业能力、公平分配和关怀团队赢得支持(“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微观实践)。5,反抗权的现代转化:健康退出机制。(1)应用:当上级严重违背道德或制度时,下级有权拒绝合作甚至离开。(2)实践示例:员工曝光企业 unethical 行为(如造假、霸凌)并跳槽,而非被迫同流合污。三是孟子君臣之道的现代警示。(1)对上级:权力不是控制工具,而是责任载体;失道者终将众叛亲离。(2)对下级:尊严不是乞求来的,需通过专业能力和道德勇气赢得尊重;盲从即自弃。(3)对组织:建立基于 mutual respect(相互尊重)和 reciprocal responsibility(双向责任)的文化,而非高压控制。
总结来说:孟子的君臣之道是从“统治”到“共建”的关系哲学。孟子的君臣之道本质上是一种伦理政治学,其现代意义在于将上下级关系从“命令-服从”的机械模式,转化为以共同价值和双向责任为核心的共生模式。它提醒我们:1,健康的组织关系永远建立在道德与互惠之上;权威的持久性取决于其对下属福祉的贡献度。这一思想不仅适用于企业管理,亦对政府治理、教育机构乃至家庭关系提供了一种历久弥新的东方智慧参考。
孟子的君臣之道,核心是“君臣有义,双向对等”,其本质是基于“民本思想”和“道义原则”的政治伦理,强调君臣之间并非单向的服从与支配,而是以“仁政”为目标、以“道义”为纽带的责任共同体。下面我们首先来谈谈其核心内涵。孟子君臣之道的核心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君以仁待臣,履行“养民”之责:君主的核心义务是推行“仁政”,爱护百姓(“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同时需尊重臣子、礼遇贤臣。君主不可独断专行,应倾听臣子的谏言,将“利民”作为施政的根本目标,而非将臣子视为工具。2,臣以义事君,坚守“辅政”之本:臣子侍奉君主的前提是“合于义”,而非盲目服从。若君主推行暴政、违背道义,臣子有权“谏而不听则去”(辞职离去),甚至在极端情况下(如君主残民以逞),认可“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推翻暴君不算弑君)。臣子的核心责任是辅佐君主行仁政,而非迎合君主的私欲。3,君臣地位对等,以“义”为纽带:孟子反对“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的绝对服从,提出“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君臣关系的亲疏,取决于双方是否坚守“道义”,而非单纯的等级尊卑。其次我们来谈谈其本质。孟子君臣之道的本质是:以“民本”为核心的政治伦理建构。它打破了“君权至上”的绝对化认知,将君臣关系的合法性建立在“是否有利于百姓福祉”的基础上——君主行仁政、臣子尽道义,最终都是为了实现“保民、富民、教民”的目标。这种关系的本质不是等级压迫,而是基于共同道义目标的“合作共治”。最后我们来谈谈其对现代上下级关系建立的价值意义。孟子的君臣之道虽立足于古代政治,但其蕴含的“双向责任”“道义优先”“尊重对等”等原则,对构建现代职场中健康、高效的上下级关系具有重要启示,核心价值在于推动上下级从“支配与服从”转向“合作与共赢”。1,明确“双向责任”,避免单向压迫:对上级(管理者):需借鉴“君以仁待臣”,不能只强调下属的服从,更要履行“服务”与“赋能”的责任——关心下属的成长(如提供培训、合理分配任务)、保障下属的合理权益(如公平薪酬、良好工作环境),如同孟子强调君主“保民”,管理者应将“成就下属”作为重要目标。
对下级(员工):需践行“臣以义事君”,不能仅被动执行,更要以“组织目标”为核心主动尽责——在工作中坚守专业伦理(“义”),对上级的不合理决策敢于理性谏言(而非盲目迎合或消极抵触),如同孟子笔下臣子“辅政”而非“媚上”。
2,倡导“尊重对等”,构建互信氛围:孟子“君臣如手足”的比喻,启示现代上下级应摒弃“等级尊卑”的陈旧观念,以人格平等为基础建立关系。上级不轻视下属的付出,下属不畏惧上级的权威,才能形成开放沟通的氛围——比如上级倾听下属的创意,下属主动反馈工作难题,避免因“层级隔阂”导致信息闭塞、效率低下。3,坚守“目标导向”,弱化个人权威:孟子君臣之道以“民本”(百姓福祉)为终极目标,现代上下级关系也应聚焦于“共同目标”(如团队业绩、组织发展),而非围绕“上级个人意志”展开。这能避免管理者搞“一言堂”,防止下属因“怕得罪上级”而隐瞒问题,推动双方为实现共同目标协同发力,提升团队整体效能。4,允许“合理退出”,保障关系健康:孟子认可“谏而不听则去”,对应到现代职场,意味着上下级关系不应是“捆绑式”的——若上级长期忽视下属合理诉求、违背职业伦理(如压榨下属、推卸责任),下属有权利选择离开;若下属长期不尽责、违背团队规则,上级也有权利按制度处理。这种“可进可退”的弹性,能倒逼双方珍惜彼此的合作,避免关系陷入僵化或对立。
简言之,孟子的君臣之道为现代上下级关系提供了“伦理标尺”:它不追求“绝对服从”,而是倡导以“责任”“尊重”“共同目标”为基石,构建相互成就、而非相互消耗的职场关系,这正是当下倡导“人性化管理”“高效团队协作”的核心诉求。(未完待续)
2025年9月4日作于调研采访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