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江市红色文化促进会该往何处去

  红色文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历程中积淀的精神瑰宝,是民族复兴的精神密码。九江作为赣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区域,浔阳楼的枪声、修水的军旗、庐山的斗争印记,共同勾勒出这座城市与红色文化的血脉联系。九江市红色文化促进会站在历史与现实的交汇点上,既要回望红色根脉的厚重,更要直面当下传承中的困境——当"太平盛世"的安逸逐渐消解奋斗的锐气,当历史记忆在娱乐化浪潮中变得模糊,红色文化的传承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重新理解:红色文化不是"过去式",而是"进行时"

  许多人将红色文化等同于"历史故事",认为它是博物馆里的文物、教科书上的文字,与当下生活无关。这种认知偏差,恰恰是红色文化传承乏力的根源。事实上,红色文化的核心是"精神基因":是方志敏在狱中写下《可爱的中国》时的家国情怀,是抗洪救灾中九江军民"人在堤在"的担当精神,是新时代九江人在长江经济带建设中攻坚克难的奋斗姿态。它不是静止的历史标本,而是流动的精神长河,始终与时代同频共振。

  红色文化的生命力,在于它对"安逸陷阱"的警醒。当前,部分国民沉浸于物质丰裕的"太平感",忧患意识淡化、奋斗精神弱化,甚至出现"躺平""佛系"的消极心态。而红色文化中蕴含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生存智慧,正是破解这一困境的精神密钥。九江红色文化促进会的首要使命,就是让人们明白:太平盛世不是"享受的资本",而是"奋斗的起点",红色基因的本质是"永远在路上"的进取精神。

  二、躬身实践:从"宣传者"到"赋能者"的角色转型

  传承红色基因,不能停留在挂横幅、开讲座的表面功夫,而要探索与时代接轨的"活化路径"。面对年轻群体对传统说教的疏离,促进会需要用"年轻人的语言"讲好红色故事:可以联合高校开展"红色剧本杀"创作,让浔阳起义的历史在沉浸式体验中变得鲜活;可以发起"红色Vlog挑战赛",鼓励市民用镜头记录身边的红色遗址与当代奋斗者;可以在社区设立"红色议事厅",将革命时期的"群众路线"转化为解决民生问题的实践智慧。

  针对"奋斗精神缺失"的现实痛点,促进会应成为"精神赋能者"。一方面,挖掘九江本地的"活教材"——寻访老党员、老战士,记录他们在艰苦岁月中的奋斗故事;另一方面,链接当下的"新典型",宣传新时代九江在产业升级、生态保护等领域的攻坚案例,让人们看到:奋斗不是过去时,而是每个普通人的日常选择。通过"历史与现实"的对话,让红色基因从"认知"转化为"行动"。

  三、直面现实:在忧患意识中锚定传承方向

  没有忧患意识的民族,难以长治久安;缺乏奋斗精神的城市,难以行稳致远。九江红色文化促进会的深层价值,在于唤醒人们对"安乐至死"的警惕。可以组织"红色研学行",让青少年在参观革命旧址时思考:如果忘记先辈的牺牲,我们会失去什么?可以举办"太平与危机"主题论坛,结合九江作为长江咽喉的战略地位,探讨在安逸环境中保持警醒的重要性。

  红色文化的传承,最终要落到"国民精神培育"上。当市民在红色教育中重新理解"幸福是奋斗出来的",当年轻人在红色实践中找到人生的价值坐标,当整座城市形成"以奋斗为荣、以安逸为戒"的共识,红色基因才能真正融入城市血脉。这既是促进会的责任,也是破解当前精神困境的根本之道。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九江市红色文化促进会的方向清晰而坚定:以重新定义红色文化为前提,以创新传承方式为路径,以唤醒奋斗精神为目标,让九江的红色基因从历史深处走来,在时代潮头绽放新的光芒。这不仅是对革命先辈的告慰,更是对这座城市未来的承诺——唯有铭记来时路的艰辛,才能走好前行路的漫长。(詹冬龙)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