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合红色记忆:在黄金嘴的土地上续写初心与新篇

  鄱阳湖的浪涛拍打着黄金嘴的堤岸,将一段段浸透着热血与赤诚的红色记忆,轻轻拂过都昌县和合乡的土地。这里不仅是“鄱阳湖上黄金港”,更是一片镌刻着革命印记的红色沃土——詹锦坤故居的断壁残垣里藏着农运火种,地下联络点的青砖黛瓦间印着秘密斗争的足迹,“一门五烈”的家风中燃着永不熄灭的信仰。如今,随着黄金嘴太子寺红色文化旅游景点的规划开发,这些沉睡的红色记忆正将被唤醒,在生态与历史的交响中,续写属于新时代的红色篇章。

  一、红色沃土:那些不该被遗忘的名字

  在和合乡方家边村,詹锦坤故居遗址的泥土里,仍能嗅到1927年农民运动的炽热气息。这位出生于1901年的革命者,从家乡的田埂走向赣东北的革命战场,以裁缝店为掩护在景德镇织就地下情报网,最终成为方志敏口中“生命短暂,功勋卓著”的赣东北省苏维埃政府副主席。1933年怀玉山前线的病榻上,他或许仍牵挂着家乡的斗争——弟弟詹锦春正踏着他的足迹,在闽浙赣省组织部的岗位上奔波,直至1931年因叛徒出卖血染皖南大地。

  这样的牺牲,在和合乡的红色图谱里不是孤例。杜联桂、杜联兰兄弟在詹锦坤的感召下加入红十军,打土豪、筹军粮的身影还未在田间消散,便被地主的阴谋吞噬;七房詹村的詹元保两次入狱仍坚守信仰,1934年牺牲时,口袋里还揣着未送出的罢工传单;更有“詹家女儿”詹柳德,以柔弱身躯支撑起一个革命家庭,看着儿孙辈五人先后赴死,却始终挺直脊梁说“为党做事,值!”她的儿子刘肩三,作为中共都昌党组织的创始人,在红十军第七旅政委任上战斗至最后一刻,事迹被永远载入《中共党史人物传》。

  这些名字,曾是黄金嘴码头往来商船间的秘密代号,是太子庙香火中默默传递的革命暗号。如今,他们的故事需要被更多人听见——这正是红色旅游开发最厚重的底色。

  二、黄金嘴的馈赠:自然与历史的双重禀赋

  让红色记忆“活”起来的,不仅是那段峥嵘岁月,更有黄金嘴得天独厚的馈赠。这片位于和合乡黄金村委会与和合村委会结合部的土地,左手挽着鄱阳湖国际湿地的碧波,右手牵着都南高速的车流,既是联合国湿地候鸟保护区的生态明珠,又是“鄱阳湖上黄金港”的交通要冲。每年候鸟北归时,白鹤与大雁的翅膀掠过湖面,仿佛在与当年秘密传递情报的小船隔空对话。

  历史在这里层层叠叠:朱陈大战鄱阳湖的金戈铁马声,仍在瓦屑坝古窑的残片上回荡;黄金嘴码头曾经的商铺、戏台,见证过商船云集的繁华,也藏着地下工作者接头的暗号。而在抗日战争中被炸毁、后又修葺的太子庙,如今虽为村民祈福之所,但其青砖灰瓦间,早已刻下了不屈的民族精神。

  当红色基因与生态优势、历史底蕴相遇,便催生了独特的“红色+生态+历史”复合型资源。这里既有革命遗址可瞻仰,有湿地风光可观赏,更有古窑、古战场可探寻——这样的禀赋,让和合乡的红色旅游从一开始就站在了差异化发展的高地上。

  三、唤醒与新生:旅游开发中的记忆传承

  规划中的300亩红色文化旅游区,正以敬畏之心唤醒这片土地的记忆。红色基地核心区里,纪念碑与纪念园将镌刻下詹锦坤、刘肩三们的名字,复原的地下联络点场景中,游客能亲手触摸当年传递情报的暗格;红色文化展示区不仅陈列革命文物,更将古窑碎片、朱陈大战兵器一同展出,让历史的脉络清晰可感。

  配套建设的红色文化街区里,文创产品将革命故事融入日常生活——印有詹柳德语录的书签、复刻地下交通员使用的密码本笔记本,让红色记忆可触可及;12000平方米的游客接待中心,一边解答党史疑问,一边展示鄱阳湖候鸟知识,让“红色教育”与“生态教育”自然交融。1000间融入地方建筑风格的红色民宿,推开窗可见湿地飞鸟,闭上眼能听历史回响,让游客在休憩中与红色土地深度对话。

  12000米的园区道路将串联起各个功能区,也串联起过去与现在。漫步在绿化景观区的凉亭下,看孩子在儿童游乐区嬉笑,听老人在农家乐讲革命故事,会忽然明白:红色旅游的真谛,不仅是铭记牺牲,更是让先烈们向往的“好日子”在这片土地上生动呈现。

  四、初心致远:效益背后的精神传承

  项目的效益账本上,写着令人期待的数字:预计年接待游客20万人次,年旅游收入4000万元,带动周边产业发展,为村民创造就业机会。但比数字更珍贵的,是红色文化的活态传承——当孩子们在纪念园里听詹锦春的故事,当年轻人在红色街区创业,当游客带着感动与思考离开,这段历史便有了永不褪色的生命力。

  更深远的意义藏在生态与发展的平衡里。项目建设中,污水处理、绿化景观等生态保护措施贯穿始终,让红色旅游与湿地保护、鄱阳湖生态建设良性互动。或许,这正是对先烈们最好的告慰:他们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既能让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又能让绿水青山滋养民生。

  鄱阳湖的浪涛依旧,黄金嘴的故事正翻开新的一页。当红色记忆与旅游开发相遇,不仅是对历史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承诺——在这片浸透着热血的土地上,初心永不褪色,奋斗永不停歇。(万瑜  常青)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