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二章 为学境界
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为学”始终是一个被不断探讨和深化的主题。从古希腊的“认识你自己”到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从启蒙时代的理性崇拜到后现代的批判反思,为学的内涵与境界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丰富。为学不仅是知识的积累过程,更是人类精神成长的阶梯。我们要从哲学的高度,考察为学的三重境界——知识之境、思想之境与智慧之境,揭示它们之间的辩证关系,并探讨在当代语境下如何实现为学境界的跃升。这一探讨不仅具有理论意义,对于身处信息爆炸时代的现代人如何安身立命、如何实现精神成长更具有深刻的实践价值。
知识之境:为学的初始阶段及其局限性
知识之境是为学的第一重境界,也是大多数人开始学术旅程的起点。在这一境界中,学习者主要表现为对知识的渴求与积累。中国古代的"格物致知"传统与西方培根"知识就是力量"的宣言,都体现了对这一境界的推崇。在知识之境中,学习者如同海绵吸水般吸收各种事实、数据、理论和方法,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认知框架。这种知识的积累无疑是必要的,它为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了基础。然而,知识之境存在着明显的局限性。首先,单纯的知识积累容易陷入"学而不思则罔"的困境。孔子在《论语》中的这一警示,揭示了没有思想参与的知识获取最终会导致迷茫。其次,知识爆炸的时代背景下,信息量呈指数级增长,人类个体已无法穷尽任何一个领域的全部知识。更为深层的问题是,知识本身并不等同于理解,更不等同于智慧。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曾尖锐指出:"惰性知识"——那些仅仅被大脑接收却未被利用、检验或重组的知识——实际上是教育的敌人。在知识之境中,学习者常常表现出几个典型特征:对权威的盲目崇拜、对知识量的过度追求以及对知识确定性的绝对化认识。这种学习状态虽然能够培养出"博学"之人,却难以产生"通达"之才。王阳明在"格竹七日"的经历后,终于意识到仅靠外部知识的积累无法获得真正的道理,这一思想转折恰恰揭示了知识之境的根本局限——它缺乏对知识背后原理的深入思考和对自我认知方式的反思。知识之境的突破需要学习者意识到,知识只是真理的外壳,而非内核。当学习者开始不满足于知道"是什么",而追问"为什么"和"如何可能"时,便已经站在了通往第二境界的门槛上。
思想之境: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突破
当学习者不再满足于被动接受知识,而开始主动质疑、分析和重构知识时,便进入了为学的第二重境界——思想之境。这一境界的标志是批判性思维的形成与创造性能力的觉醒。在思想之境中,学习者不再是知识的容器,而成为知识的解构者与建构者。思想之境的核心特征是怀疑精神的觉醒与方法论的自觉。笛卡尔的"普遍怀疑"和胡塞尔的"现象学悬置"都体现了这种彻底的怀疑精神。与知识之境中对权威的盲从不同,思想之境中的学习者会对一切既有理论保持审慎态度,通过自己的理性考察来辨别真伪。这种怀疑不是目的,而是为了达到更可靠认识的手段。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中完成的"哥白尼式革命",正是这种思想之境的典范表现——他将认识的中心从客体转移到主体,重新考察了人类认识的可能性条件。思想之境的第二个重要特征是系统思维的形成。与知识之境中知识的碎片化状态不同,思想之境中的学习者能够看到不同知识领域之间的联系,构建起系统性的认知框架。黑格尔的辩证法体系、达尔文的进化论框架,都是这种系统性思维的杰出代表。他们不是简单地增加人类的知识库存,而是改变了人类思考问题的基本范式。创造性是思想之境的最高表现。当思想突破了既有范式的束缚,便可能产生革命性的认识飞跃。爱因斯坦相对论的提出,海德格尔对存在问题的重新追问,杜甫"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艺术追求,都是这种创造性的体现。在思想之境中,学习者开始有自己的"问题意识",能够发现既有理论中的矛盾与不足,并提出创造性的解决方案。然而,思想之境仍有其局限。过度强调批判可能导致怀疑主义,使人为质疑而质疑;而脱离实践的纯粹思辨也可能陷入概念游戏的空转。海德格尔后期对"思"与"诗"的探讨,实际上已经暗示了思想需要向更高境界超越的必要性。思想之境虽然超越了单纯的知识积累,但尚未达到学问与人生圆融贯通的境地。
智慧之境:知行合一与精神自由
为学的最高境界是智慧之境,在这一境界中,知识、思想与生命体验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对世界和人生的通透理解与把握。智慧不同于知识的多寡或思想的敏锐,它体现为对真理的直观领悟和存在方式的根本转变。在智慧之境中,为学不再仅仅是职业或兴趣,而成为存在的方式本身。智慧之境的首要特征是知行合一。中国古代哲学中"知行合一"的理想在智慧之境中得到充分实现。王阳明指出:"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在智慧之境中,认识与实践、理论与生活不再分离。苏格拉底以生命践行自己的哲学信念,甘地将非暴力理念贯彻于政治斗争,都是知行合一的典范。他们的生活本身就成为其学问的最好注解。智慧之境的第二个特征是整体性把握。与思想之境中仍然存在的主客二分不同,智慧之境中的认识者与被认识对象达到了某种统一。庄子"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体验,海德格尔"人在世界中存在"的洞见,都指向这种整体性认识。这种认识不再是纯粹概念性的,而是包含情感、直觉和体悟在内的全息式理解。精神自由是智慧之境的本质特征。在智慧之境中,学习者摆脱了外在权威和内在偏见的束缚,获得了思想的真正自主。康德的"启蒙"定义——"人从他咎由自取的受监护状态中走出来"——恰当地描述了这种自由状态。但这种自由不是任性妄为,而是对必然性的认识与超越,如斯宾诺莎所言。孔子"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境界,正是这种自由的完美体现。智慧之境的达成不是一劳永逸的,而需要持续的修养与实践。禅宗强调的"时时勤拂拭",儒家主张的"慎独"功夫,都表明智慧需要不断的维持与深化。同时,智慧具有强烈的实践导向,它不仅关乎个人修养,也关乎社会责任。真正有智慧的人必然关心人类共同体的福祉,如马克思所言:"哲学家的任务不仅是解释世界,更重要的是改变世界。"
从上为学境界给我们深刻的启示:在信息过载而智慧稀缺的当代社会,重新思考为学的境界问题具有特殊意义。我们生活在一个知识获取极其便利却思想深度普遍不足的时代,重新发现为学的高层境界变得尤为迫切。为学的三重境界理论提示我们:真正的学问不应停留在信息收集层面,而应追求思想的深度与智慧的高度。实现为学境界的跃升需要多方面的努力。首先,学习者应当培养“元认知”能力,即对自身认知过程的认知与调控。其次,跨学科的学习有助于打破思维定式,促进系统思维的形成。再次,实践与反思的结合是达成知行合一的关键。最后,保持开放与谦逊的心态,认识到智慧的无止境性。当代教育过分强调知识传授与技能培训,而相对忽视思想培养与智慧启迪,这实际上是对教育本质的偏离。重建为学的境界意识,不仅关乎个人成长,也关乎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当越来越多的学习者追求为学的高层境界时,我们的社会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学习型社会,我们的文明才能保持活力与创造力。
为学的境界有四种“三境”,下面我们来逐一来展开论述,希望能真正给大家启迪启示,使大家深刻理解为学境界,进而不断提升为学的境界。为学境界就是在知识的迷宫中寻找物质与精神的出路。
为学第一种“三境”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曾言:“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无所知。”这句看似矛盾的箴言,却揭示了为学的第一重境界——认知的谦卑。在浩瀚的知识海洋面前,任何个体的学识都不过是沧海一粟。真正的学者,首先应当具备这种对知识无限性的敬畏之心。中国古代哲人庄子亦云:“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承认自身认知的局限,恰恰是突破这些局限的第一步。那些自以为无所不知的人,往往被困在自我构建的知识牢笼中;而承认无知的人,反而获得了探索未知的无限可能。这种认知的谦卑不是自卑,而是一种清醒的自我定位,是为学之旅的起点。
为学的第二重境界在于思维的独立。法国思想家笛卡尔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摒弃一切未经检验的信念,最终得出"我思故我在"的结论。这种彻底的怀疑精神,是打破思维桎梏的利器。在信息爆炸的当代,我们被各种现成的观点和结论包围,很容易成为他人思想的跑马场。真正的学者应当如孟子所言:"尽信书则不如无书。"读书而不为书所困,学人而不为人所限,保持批判性的思维距离。德国哲学家康德将启蒙定义为"人类脱离自我招致的不成熟状态",而这种不成熟正是指不经他人引导就无法运用自己理智的状态。思维的独立不是固执己见,而是经过严格理性检验后的精神自立,是知识消化吸收的关键环节。
为学的最高境界乃是智慧的超越。中国传统文化中"知行合一"的理想,西方哲学中理论与实践的统一,都指向这一境界。印度诗人泰戈尔曾说:"知识是珍贵的,但更珍贵的是将知识转化为智慧的生活。"当知识不再仅仅是头脑中的储存物,而成为生命体验的一部分,转化为日常实践中的判断力与行动力,才实现了其最高价值。古希腊的"智者"与中国的"圣贤",无不是这种智慧的化身。他们不仅拥有丰富的知识,更能将知识升华为对生命本质的理解,并以此指导自己与他人的生活。这种超越不是对知识的否定,而是对知识的成全,是为学的终极目的。
第一种为学“三境”,从认知的谦卑到思维的独立,再到智慧的超越,构成了一个完整的精神成长历程。这一历程不是直线式的简单递进,而是螺旋式的循环上升。每一次看似回到起点的重新认知,实际上都站在了更高的思维平台上。当代社会的知识焦虑与信息过载,恰恰需要我们回归为学的本质:不是为了积累而积累,而是通过知识探索实现精神的自由与人格的完善。真正的学问,最终应当指向心灵的丰富与生命的圆满。
在知识的迷宫中,我们或许会暂时迷失,但只要保持探索的热情与反思的勇气,终将找到精神的出路。这条出路不在别处,就在我们不断超越自我的过程中逐渐显现。为学的最高奖赏,不是外在的荣誉与认可,而是内心世界的不断扩展与深化,是面对复杂世界时那份从容与智慧。
为学第二种“三境”
为学第一重境界,当是“为己之学”。古人云:“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此话说得极是。今人读书,多是为了装点门面,或是为了“黄金屋”、“千钟粟”、“颜如玉”之类。书未开卷,先算计着能换得几文钱;学问未成,已想着如何卖与帝王家。如此读书,与市井商贾何异?倒不如那些目不识丁的贩夫走卒,至少他们还诚实些。我见过一位老儒,家中藏书万卷,每日伏案研读,穷年累月。邻里笑他痴,说他读了一辈子书,连个秀才也没考上,白费了灯油钱。那老儒听了,只是微微一笑,仍旧读他的书。后来时局变迁,科举废了,那些曾经嘲笑他的人,因失去了进身之阶,惶惶不可终日。唯独这老儒,仍旧每日读书不辍。问他为何,他说:“我读书,原不是为了功名。”这便是“为己之学”的境界了。
为学第二重境界,乃是“忘我之学”。读书读到深处,便忘了是在读书,也忘了自己的存在。此时书中之理与心中之理,如水乳交融,不分彼此。这般境界,非是刻意求得,乃是水到渠成之事。我曾见过一位数学家,演算之时,竟不知饥渴寒暑,连自己的名字也几乎忘却。旁人看来,觉得他痴;而在他自己,却是至乐。这般学问,已不是“为己”,而是“忘我”了。然而学问之道,并非到此为止,还有第三重境界。
为学第三重境界,乃是“无学之学”。此语看似矛盾,实则大有深意。真正的大儒,从不以学问自炫,甚至不以学者自居。他的学问已经化入骨髓,流于言行,与他的生命融为一体。你看他说话行事,并无半点学究气,然而一言一行,无不中节。这般境界,如同庖丁解牛,“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哪里还需要摆出个“学者”的架子来?当今之世,学问一事,愈发显得可笑。大学里制造出来的“学者”,如工厂里制造的货物一般,整齐划一,贴上标签,明码标价。论文数量、引用指数、项目经费,这些竟成了衡量学问的标准。学问的内洆,早已被榨干,只剩下一个空壳,供人瞻仰。这般“学问”,不过是知识的搬运工罢了,与真正的为学境界,相去何止千里!为学的真谛,或许正在于“不求甚解”。不是不要理解,而是不执着于字面的理解,不满足于肤浅的理解。如同陶渊明“好读书,不求甚解”,看似随意,实则是一种更高的追求。因为真正的理解,往往发生在放下书本之后,在无意之间,在生活之中。学问到了极处,便不再是学问,而是生活本身。“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一个真正有学问的人,你不觉得他有学问,只觉得他是一个通透的人。他的学问不挂在嘴上,不写在脸上,而是刻在骨子里,流在血液中。这般境界,方可谓之“内涵”。
为学之道,终究是要回到人本身。一切的学问,若不能使人更加成为人,便都是虚妄。
为学第三种“三境”
在人类文明的苍穹之下,学习始终是点亮智慧星空的火炬。从甲骨上的契刻到数字洪流的奔涌,为学之道早已超越知识累积的维度,演变为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远征。这场征途没有终点,却有着清晰的坐标——王国维笔下的三重境界,恰似三级精神阶梯,引领求索者穿越迷雾,触摸真理的微光。
第一重境界是独上高楼的孤勇。当西风凋尽碧树,求知者需以孑然之姿眺望天涯。这种孤独不是与世隔绝的逃遁,而是主动剥离世俗喧嚣的清醒。就像敦煌藏经洞的画工,在幽暗洞窟中勾勒飞天的衣袂,他们眼中唯有经卷的纹路与佛陀的微笑。这种专注需要莫大的勇气,因为选择真理往往意味着与平庸为敌。古希腊哲人第欧根尼在白昼提灯寻找"真正的人",他的孤独像一柄利剑,剖开文明虚饰的表皮,让本质在阳光下裸露。
第二重境界是衣带渐宽的坚守。求知路上的憔悴不是疲惫的印记,而是精神蜕变的胎记。达芬奇绘制《蒙娜丽莎》时,仅眼睛就反复描摹十二层釉彩,这种近乎偏执的打磨,让微笑成为永恒的谜题。明代徐霞客踏遍三山五岳,布鞋磨穿二十六双,将山河经络绣进《游记》的锦缎。他们的憔悴里藏着最丰沛的生命力,如同沙漠玫瑰在干涸中蓄积绽放的力量。这种坚守不是苦行,而是将生命熔铸进真理的炉火。
第三重境界是灯火阑珊的顿悟。当量子物理学家凝视双缝实验的干涉条纹,当诗人捕捉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刹那,量变引发的质变如同闪电劈开混沌。王阳明龙场悟道时,石棺中的三昼夜让心学如新星诞生;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小桌前,相对论的雏形在思维风暴中成形。这种顿悟不是偶然的灵光乍现,而是千万次叩问后的必然绽放,如同地壳运动最终托起巍峨的山脉。
在三重境界的螺旋上升中,真正的为学境界还应包含更深的维度:知不足的谦逊与通透的智慧。梁漱溟提出“知不足”的境界,恰似苏格拉底自称“雅典的牛虻”,清醒地知晓自己的无知。而“通透”之境,则是张载“为天地立心”的胸襟,将个体生命融入文明的长河。敦煌莫高窟的画工或许不知自己的作品将照亮千年,但他们用每一笔勾勒都在为文明续命。
站在数字文明的门槛回望,为学之道愈发显现其本质:这不是与时间赛跑的竞赛,而是灵魂与真理的对话。当ChatGPT的代码海洋淹没浅滩,真正的求知者仍会像北宋匠人雕琢大足石刻般,在细节处镌刻永恒。因为学习的最高境界,是让每个灵魂都成为文明的支点,在知识星空的映照下,完成对生命意义的终极叩问。这场没有终点的攀登,终将在某个灯火阑珊的转角,让我们与更好的自己欣然相逢。
为学第四种“三境”
为学第一重境界是认知突破:破除心障,以志为楫。《为学》开篇即以“聪与敏,可恃而不可恃也”的警句,直指人性中对天赋的过度依赖。彭端淑家族世代书香,其本人十岁便能作妙文,却始终强调“力学不倦者,自力者也”。这种清醒的认知,恰如古希腊哲人苏格拉底“我知道我一无所知”的谦逊,揭示了认知突破的第一重境界——破除对天赋的迷恋。蜀鄙二僧的故事,以贫者“一瓶一钵”至南海的壮举,与富者“数年欲买舟而下”的踌躇形成鲜明对比,生动诠释了“志之所趋,无远弗届”的真理。王阳明龙场悟道时“圣人之道,吾性自足”的顿悟,正是对这种精神力量的终极注解。认知突破需要“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的勇气。孔子周游列国,虽“累累若丧家之狗”,仍坚持“知其不可而为之”,这种超越现实困境的视野,使儒家学说成为中华文明的基因。陶渊明“勤学如春起之苗,不见其增,日有所长”的比喻,则揭示了认知突破的渐进性——它不是一蹴而就的顿悟,而是如春苗般在寂静中积蓄力量的过程。
为学的第二重境界是为学的方法论:术道相生,知行合一。为学的第二重境界,在于领悟“术”与“道”的辩证统一。朱熹主张“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强调在质疑与解惑中实现“穷理”的目标。这种方法论的觉醒,在达·芬奇手稿中得到了惊人印证——他以解剖学精度描绘人体结构,又以数学家严谨计算光影角度,最终在《蒙娜丽莎》中实现了科学与艺术的完美融合。这种“术”的精熟与“道”的贯通,正是王国维所言“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境界。知行合一的实践智慧,在彭端淑的为学理念中体现得尤为深刻。他辞官后主持锦江书院二十载,将“道问学”与“尊德性”融于教学,培育出“蜀中才子”群体。这种实践精神,与王阳明“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的哲学形成跨时空共鸣。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宏愿,看似狂放,实则暗合“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的为学次第。
为学第三重境界是生命升华:学以成人,超越功利。为学的终极境界,是生命在知识淬炼中实现的精神超越。张载“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使命,将个体学习升华为文明传承的壮举。这种升华,在彭端淑身上体现为“忧旱几经旬,农夫心独苦”的民本情怀,在范仲淹笔下化作“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当学习超越个人功名,成为“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便实现了海德格尔所言“向死而生”的生命觉醒。生命升华的过程,恰如王国维描述的“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彭端淑八十高龄仍著书立说,其《白鹤堂文集》中“何时重聚首,一解忧心愤”的喟叹,不是对仕途的眷恋,而是对文明传承的焦虑。这种超越生死的学术追求,与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异曲同工,共同铸就了中华文明“为往圣继绝学”的精神传统。
站在人类文明的新起点回望,为学的内涵愈发显现出其深邃与博大。它既是认知边界的突破,也是生命境界的攀升;既需要“独上高楼”的勇气,更呼唤“为万世开太平”的担当。当我们在知识的海洋中遨游时,不应忘记先贤的警示:“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唯有将认知突破、方法论觉醒与生命升华融为一体,方能在为学的道路上,抵达“山登绝顶我为峰”的境界,让生命在智慧之光的照耀下,绽放出永恒的光彩。
我们要全面深刻地理解为学的境界,前面我们实质上是讲了五种为学“三境”,这还不够,下面我们再来探讨为学的“四境”论。
为学之道,犹如登临九重霄汉,每层境界皆是对认知维度的突破,对生命存在的重新诠释。在数字洪流裹挟一切的当代,重审为学境界的深层意蕴,不仅是知识分子的精神返乡,更是人类文明在智能时代锚定自身坐标的必然选择。
第一重境界:格物致知的认知觉醒
当原始人类在岩壁上描绘第一头野牛时,为学的种子便已破土而出。这种对世界的惊异与好奇,构成了文明最原始的驱动力。从泰勒斯仰望星空坠入深井,到朱熹在武夷山涧观竹七日,先贤们用身体力行诠释着格物致知的真谛。这种境界不是简单的观察记录,而是将自我意识投射于万物,在主客体交融中实现认知的觉醒。正如海德格尔所言,此在的存在方式决定了世界的呈现方式,当求知者以澄明之心观照万物,世界便在认知的棱镜中折射出璀璨光谱。
第二重境界:道术兼修的智慧升华
孔子在陈蔡之困中弦歌不辍,庄子以庖丁解牛喻道进技,先秦诸子早已揭示为学需道术兼修的奥秘。这种境界超越了技术层面的知识掌握,进入对规律本质的把握。达芬奇不仅是解剖学家,更是将人体结构转化为《维特鲁威人》的哲学家;张衡的地动仪不仅是机械装置,更是天人感应思想的物质呈现。在人工智能时代,这种整体性智慧愈发珍贵,当算法可以模拟人类思维时,对知识背后"道"的领悟,将成为区分机器与真人的最后疆界。
第三重境界:知行合一的生命实践
王阳明龙场悟道后,首件事便是教授苗民耕读之法,将心学智慧转化为改天换地的实践。这种境界打破了知与行的二元对立,让学问成为流淌在生命中的活水。徐霞客以双足丈量山河,李时珍尝遍百草,他们的身体就是行走的实验室。在气候危机时代,这种知行合一的精神更具现实意义,当碳中和不再是纸面数据,而是需要每个人践行的生活方式时,为学境界便升华为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第四重境界:超然物外的精神自由
当塞万提斯在狱中创作《堂吉诃德》,当苏轼在黄州写下《赤壁赋》,他们已抵达为学的最高境界——超越现实功利的精神自由。这种自由不是消极避世,而是在洞悉世事后的豁达。维特根斯坦在完成《逻辑哲学论》后选择成为乡村教师,钱钟书在文革期间潜心研读《管锥编》,这些选择彰显着为学境界的终极形态:学问不再是改变境遇的工具,而是安顿灵魂的家园。在消费主义盛行的今天,这种超然物外的精神追求,恰是医治时代焦虑的良方。
站在人类文明的新起点回望,为学的四重境界犹如四维坐标,勾勒出智慧生长的完整轨迹。从认知觉醒到精神自由,每个境界都是对前者的扬弃与超越,共同构成完整的生命教育体系。当ChatGPT可以瞬间调取人类所有知识时,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理解:真正的为学境界,是让知识在生命中发酵,最终酿成照亮人类文明的智慧之光。这种光,既能穿透历史迷雾,亦能照亮未来征程。
为学的道路没有终点,每一次境界的突破既是终点也是起点。在这条道路上,我们不仅积累知识、锤炼思想,更重要的是塑造自我、理解存在。或许,这就是为学最深刻的意义所在——通过不断的学习与超越,人最终成为真正自由的人。
第九十三章 怎样找时间读书学习
总能听到身边有人抱怨没有学习时间,没有读书时间。在知识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了解的知识和信息越来越多,种类繁多无边无际的各种书籍等着我们去阅读,但网络和手机越来越影响我们的注意力,不管是怎么玩电脑还是手机?只要使用,一会儿,一两个小时就过去了。在我们的想法和行动中,如果想多学习多阅读,就必须与网络隔绝开来,专心阅读,你才能真正静下来。这就牵涉到一个时间安排了。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挤一挤,总是有的。一个人若说忙得完全没有时间读书,那是假话,或说这个人根本就不会工作不会生活。一个人再忙也一定会有闲暇的时间,你再忙也不可能比毛泽东先生再忙,你看他一生读了多少书?他真正践行了:天天学,坚持学,活到老,学到老。所以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看你怎么去挤去钻去利用的问题。但也不能否认有的人确实非常忙,面对这种情况,就要象雷锋说的:发扬钉子精神挤时间。只要你真心想读书就一定会时间,如果你不想不愿读书就永远不会有时间。阅读的时间这样安排: 1,早上5:30-6:00起床,有将近1小时的整块阅读时间,如果时间充足一点,还可做读书笔记.;2,上班利用调节休息时间看看书,上午下午各半个小时,合起来就有一个小时;3,中午午休前看一下书;4,晚上不加班应当有3个小时时间看书;5,睡觉前看半个小时的书;6,其他零碎时间,排除买饭、等待公交、地铁等时间;7,出差时如果周末有时间会找家环境好点的咖啡厅,看上半天或一天书。不出差如果周末有空闲时会去图书馆,带上笔记看上半天书,做个记录。 再怎么忙一天也可挤出4至5个小时看书这就足够了。想多看点书的最有用的建议:就是关闭电脑、电视,离开网络,有网络有电脑电视的地方永远会让你分心,看书效果最好的三个地方:飞机、图书馆、咖啡厅。还是这句话,你想读书就一定会有时间,你不想或不愿读书就永远不会有时间。随身携带图书,有空就拿出来看看,日久就会成习惯。如果你一直随身携带图书,当你在等待的时候, 就不会老是玩手机或是做白日梦了。如果你把等待的时间用来阅读,从长远来看,你会看完很多书。睡前看会书,每晚上床睡觉之前,抽出一段时间来阅读。睡觉前看10到15分钟的书,是放松的好方法。晚上注意休息好,保证充足的睡眠,这样在上班的路上在公交车或地铁上你就不会犯困打盹了,就可以看书。当你看书的时候,用手指或笔来指引内容,我们看书的时候,眼睛会自然地跳过或回看已经看过的内容,如果你用手指或笔来指引内容,就不会出现这个问题。或购买使用电子书,电子书上阅读很方便。还可购买有声图书,如果你喜欢听书,这种方式很好。一次只看一本书,同时看很多本书看起来很诱人,但是当你每次只专注于一本书时,你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收获会比你同时看其他书时从这本书中得到的收获要大。在“宝座”上看书,不推荐你花太多的时间坐在马桶上,但是反正你每天都要在那里坐上五分钟,为什么不顺便看点儿书呢?每天五分钟看起来很短,但是坚持下来,加起来时间就不少了。把你读过的书列在一张清单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张清单会越来越长,看到它你会感到很兴奋,你就会有成就感,并且会促动你想看更多的书。把你想看的书列在一张清单里,这张清单代表着以后你想获得的知识,也将会成为你下一阶段的目标、任务和方向。看看这张清单并经常更新它,会帮助你保持继续看书的动力和持续的成就感。关掉电脑,关掉电视通常就是一个好的开始。据估算统计国人平均每周看34小时电视。如果你计算一下就会发现,就算把运动后冲澡的时间算在内,你也还可以看30小时的图书。限制上网时间,如果我们没有看电视,就是在上网、查收邮件,发微博或刷网页。据统计,国人每月平均上网60小时。其实与其将时间浪费在电脑屏幕前和手机上,还不如去读书。提高上网效率可以有效减少上网时间。问题不在于科技本身,而在于对科技的不当使用上。如果你每天只查收一两次邮件,你会讶然发现大把时间被节省了下来。利用零碎时间你可以读很多的书。看一本书其实就是一次历练、一次修行、一次提升。当你看完一本书的时候,你会和以前有所不同,因为每本书都能够丰富你、指导你、鼓励你并塑造你。从今天起,每天几十分钟看起来很短,但是坚持下来,加起来时间就不少了。(未完待续)
2025年4月30日作于调研采访途中
作者简介:熊绍君,男,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正高职称,为中国当代知名媒体人、著名正面思考者、激昂深度评论员、正量社会活动家、迥邃预判观察家、纵论思想家、宇观理论家、绍君体诗创立者、全国“今日帮扶〞活动策划创意者、倡导主推者、操作践行者。早年在省直单位供职,历任办公室主任兼团委书记、省直机关马列理论小组成员、省政府新闻网(报)社长兼总编,后至中直单位工作,先后供职多家中央新闻单位,并担任总编、总监、主编等职,现为中央直属主流媒体频道(栏目)总监兼主编,国际艺术家与企业家刊网联盟名誉总编。
他有着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神圣的使命感、执着的事业心及非常深重的家国情怀,还有“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之多愁善感!他是个极富爱心怜悯心的人,心地非常善良并热衷于公益慈善事业,他已在全国上下全面开展“今日帮扶”活动,现正在积极筹备“今日帮扶公益基金会”,他把自己有限工资和积蓄大都奉献给了弱势群体及需要帮扶的人,他要把人间大爱献给人类!他胸怀祖国放眼世界,把“理顺情绪,化解矛盾,构筑和乐,创造美满,服务社会,造福人类”作为自己终生的职责与追求,以“笔绘沧桑,文抨时弊;传播正量,讴歌美好;助力公平,维护权益;抑恶扬善,伸张正义〞为己任和使命,他才华横溢,能写善辩,公道正派,无私无畏,以直率敢言著称,为华夏真正脊梁与良心!他著述近六千万字,发表各类文章四千多篇,获奖一百多篇,作品散见或收录于国际国内四百多家新闻媒体和出版单位,他现在非常繁忙,但依然坚持每天著述一万贰仟字和赋诗一至二首,经常通宵达旦,夜以继日,可敬可佩!他先后研读于六所知名高等学府及院所,学从三师,知识渊博,品德高尚,论述深厚,观点鲜明,为国为民,已成一家之言,深受高层和网民读者及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