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龙泉青瓷 记录陶瓷大师

  龙泉青瓷的烧制历史,犹如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始于1700多年前,至宋代时更是达到了鼎盛之境。它是中国乃至世界陶瓷史上,烧制年代最为漫长、窑址分布最为广泛、产品质量要求最为严苛、生产规模和外销范围最为宏大的青瓷历史名窑之一。龙泉器物,胎质坚硬且呈灰白之色,釉层薄而透亮,以“青翠欲滴,温润如玉”的独特魅力而闻名遐迩。2003年2月14日,原国家质检总局正式批准对“龙泉青瓷”实施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这一举措无疑为龙泉青瓷的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龙泉,这座地处浙江省西南部浙闽赣三省边际的古老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悠久的历史文化在这里孕育出了青翠欲滴、温润如玉的艺术珍品——龙泉青瓷。龙泉青瓷以浙江省龙泉市的古代龙泉窑为核心,其影响力如涟漪般扩散,遍及全国乃至全球,形成了一种独具特色的瓷窑系统。古代龙泉窑在南宋时期达到了鼎盛的巅峰,以粉青和梅子青两色为代表,釉质凝润如脂,仿佛是大自然赋予的瑰宝。而现代的龙泉青瓷则以厚釉为主流,依然保持着翠青色的独特韵味,产品种类丰富多样,既有实用的日常器皿,又有精美的仿古陈设。青瓷艺术,从古至今如一条奔腾不息的河流,不断延续着它的辉煌。然而,在解放前,它却几乎遭遇了断烧的危机。直到1957年,周恩来总理高瞻远瞩地提出“要恢复祖国历史名窑生产,尤其要恢复龙泉窑和汝窑生产”这一重要指示,尤其是改革开放后,龙泉青瓷才如凤凰涅槃般踏上了复兴之路。中国古陶瓷之父陈万里曾感慨道:“中国陶瓷史,半部在浙江,浙江陶瓷史,半部在龙泉。”

  为弘扬龙泉青瓷文化,日前,世界华文媒体中国新闻中心负责人怀着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走进了中国著名金石书画家、篆刻教授蔡亮宏的艺术世界。蔡亮宏现任中国澳门书画院院长、中国书法协会会员、中国画院画家,在艺术领域有着极高的声誉。同时,负责人还前往龙泉,对亲自在陶瓷的胚体表面手绘书画的蔡亮宏进行了实地采访。

  值得一提的是,蔡亮宏与边保华携手合作,共同创作陶瓷艺术精品,为龙泉青瓷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内涵。边保华,这位在艺术领域有着深厚造诣和卓越追求的艺术家,曾任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办公厅主任,同时身兼中国榜书艺术研究会副秘书长、中央国家机关书画协会理事、北京世纪名人国际书画院院士、世界华人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公共关系协会艺术委员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中国行为法学会廉政研究委员会副会长兼廉政书画院院长等多重身份。他对艺术有着执着而纯粹的追求,在书法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力求将传统与现代完美融合,以独特的艺术风格展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也深深影响了他在与蔡亮宏合作创作陶瓷艺术精品的过程中,为作品赋予了更深层次的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

  有关专家学者告诉记者,蔡亮宏是齐白石门人,中国书画评估中心艺术顾问,尤其在篆刻方面有着极高的天赋和造诣。蔡亮宏的艺术工作室被书画大家李立赐名为“风子草堂”,从此,“蔡‘疯子’”的名声便在业界传开了。他的硬质微雕作品《红楼梦》堪称一绝,刻在玛瑙材质表面,多达70万字,创下了微雕史上的多项第一,荣获世界吉尼斯纪录。龙泉市作为青瓷之都、宝剑之邦,此次蔡亮宏前往龙泉绘制青瓷,正是他心系瓷器这一传统文化在当代发展的生动体现。蔡亮宏表示,他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把中华的文化、华夏的文化精神留给后人,为龙泉青瓷的文化弘扬尽一份绵薄之力。

  记者了解到,在传统工艺品中引入现代科技,犹如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确实减轻了手工的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却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品质的部分下降,手工艺品的未来发展方向依然值得深入商榷。但令人欣慰的是,仍有像蔡亮宏大师一样关心传统文化前途的老先生们,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默默支持着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记者打算深度挖掘这些感人故事,不断激发新一代的青年关注传统艺术,让青瓷这一古老的艺术形式一直保持年轻的活力,并将持续进行报道。

  蔡亮宏告诉记者,二十多年前,他是第一批来到龙泉市画青瓷的人,此后这一艺术形式才逐渐盛行开来。现在的瓷厂,烧窑大多采用煤气或电力,与从前所使用的柴窑相比,虽然成本降低了不少,但作品的成色与古法制瓷依然相差甚远。在打卡龙泉的日子里,蔡亮宏几乎每日都会前往一些民间的制瓷作坊。他拿起素胚,小心翼翼地放置在海绵垫上,用菜盘子做墨碟,再吹一把风扇,连续工作三四个小时,却乐在其中,仿佛沉浸在一个属于自己的艺术世界里。

  当地陶瓷大师向记者介绍说,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总称。陶瓷史的研究,涵盖了起源及工艺演变等多个方面,涉及到材料科学、烧制技术及文化传承等众多领域。陶瓷以粘土、氧化铝、高岭土等为原料,具有较高的硬度和较低的可塑性。经过700℃的烧制,可成为陶器;而当温度达到1230℃瓷化后,便具备了耐高温的特性。中国制陶技术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8000 - 2000年),江西万年仙人洞遗址出土了世界最早的原始陶器,这无疑是中国制陶历史的开端。商周时期出现了原始青瓷,汉代创烧了铅釉陶与青釉陶,北朝时期成功烧制了白瓷。唐代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越窑秘色瓷与邢窑白瓷成为了代表,唐三彩更是开创了陶塑的新形式。宋代五大名窑各具特色,龙泉青瓷与景德镇影青瓷蓬勃发展,达到了一个新的艺术高度。元代景德镇创烧了青花瓷与釉里红,奠定了其制瓷中心的地位。明代彩瓷技术取得了重大突破,斗彩、五彩相继问世,为陶瓷艺术增添了新的色彩。清代珐琅彩与粉彩工艺进一步发展,使陶瓷艺术更加绚丽多彩。近现代以来,陶瓷工业通过非遗保护与校企合作等方式推动创新,长治八义窑红绿彩瓷被称为“陶瓷史上的第一抹彩虹”,平定刻花瓷通过博物馆展示与实训基地建设拓展了传承路径,为陶瓷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