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宜春:以基层“三责”绘就“十五五”民生画卷

  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公报》,为“十五五”时期发展锚定航向。全会绘就的宏伟蓝图,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政策的生命力在于执行,广大基层党员干部要当好“翻译官”“奋斗者”与“守护员”,让全会精神在广袤大地上转化为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图景。

  当好“翻译官”,让政策话语接足地气。理论宣讲的精准度,直接决定政策落地的穿透力。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提出“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健全国家安全体系”等重大部署,这些宏观表述若仅停留在文件层面,便难以真正走进群众心里。基层党员干部唯有善用乡音土话,做好“二次翻译”,才能让政策理论褪去“高冷”外衣。要深入基层一线,多到田间地头转一转,与群众面对面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状况、思想动态和实际需求,注重收集群众的意见和建议,推动答疑解惑、交心谈心和解决问题。要学会运用“群众语言”,用“大白话”“土方言”等让群众愿意听、听得懂、坐得住,以更多“接地气”的表达方式拉近与群众的距离,增进与群众的感情,实现全会精神理论宣讲走深走实、入脑入心、见行见效。

  当好“奋斗者”,让宏观蓝图精准落地。全会提出的 “大写意”,需要基层以“工笔画”的精度细化落实,唯有立足资源禀赋“精准画像”,才能让“十五五”规划的每项目标都成为可触及的现实。“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扎实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等战略部署,在不同地域有着差异化的实践路径,脱离实际的照搬照抄只会导致“水土不服”。基层党员干部必须立足实际、科学规划、艰苦奋斗,才能让中央精神与本地实情同频共振。在干事创业的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诸多“拦路虎”和“硬骨头”,需要我们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锐气和智慧去破解。必须发扬斗争精神,增强斗争本领,主动到重大项目、乡村振兴、信访维稳等一线、到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去经受磨炼、增强本领;要敢于直面矛盾,不畏现实挑战,以钉钉子精神精准施策、靶向发力,打破思维定势和路径依赖,攻坚克难,推动党的各项事业持续稳健向前发展。

  当好“守护员”,让发展成果直达民心。全会明确“十五五”时期要“实现人民生活品质不断提高”,高质量发展不是冰冷的 GDP 数字,群众脸上的笑容、手中的实惠才是最终落脚点。从“人均预期寿命提升至80岁”的健康目标,到“普惠托育扩面”“银发经济发展”的民生部署,政策的温度终究要通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来丈量。走好新时代的赶考路,必须深刻领会全会精神中的“为民之义”,始终与人民想在一起、干在一起,推出更多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致力于解决群众的急难愁盼,不断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激发基层治理活力,使发展成果惠及每位父老乡亲,大家万众一心,共绘新时代发展“新画卷”。

  从政策“翻译”到蓝图“测绘”,再到成果“守护”,只有通过乡音土话让政策入脑入心、精准施策让蓝图落地生根、改善民生让幸福可感可及,才能让“十五五”规划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越走越宽,才能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民生底色愈发鲜亮。( 周清清 范颖 )

  声明:文章大多转自网络,旨在更广泛的传播。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欧联华文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有稿件内容、版权等问题请联系删除。联系邮箱:eztchdzx@163.com。

留言与评论(共有 0 条评论)
   
验证码: